端午节因屈原而生吴江股指期货配资,因为有了它,我们不仅吃到了风味各异的粽子,还有了诸多纪念活动,如赛龙舟、挂艾草、制作香囊、拴五色丝线,等等,更实惠的是,官方为此还设置了带薪假期。
但这都不是屈原真正想要传达的文化精神,我们对屈原的认识,更多偏向于他的文学性,实际上他首先是一位政治家。
也正是基于政治家的人生经历,笔者认为,他一生在坚持的东西就是正气,这种内在的刻在骨子里的精神气质,其精髓就在于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”。
从春秋五霸过渡到战国七雄,楚国都身处其中,但到了战国末年,楚国却开始走下坡路了。
″湖广熟,天下足″,楚国雄踞长江、汉水流域,有着发展农业的天然条件;从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来看,楚国不仅在音乐方面独树一帜,其铸造业也是首屈一指的。
楚庄王时期国力强大,饮马黄河,从长江流域挺进北方;越灭吴,楚灭越,楚国势力扩展到“百越”之地,不仅有了辽阔的疆域,还占领了西施的故乡,也是纺织业最发的达区,之后才有了“衣冠楚楚”。
从农业、制造业、手工业、文化这些方面来看,至少说明楚国发展生产力的先天条件还是有的,但为何统一六国的不是它呢?
楚国的确有机会一统天下,但可惜的是没有把握住机会所带来的挑战。先天条件优良,问题就出在了后天条件上,特别是在人事上。
今年的“质量之光”活动顺应新形势、适应新要求,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,以“探寻‘十四五’期间建设质量强国的主攻方向”为主题,重点围绕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、推进建设质量强国等,开展主旨发言、高端访谈。
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商鞅变法,但楚国的吴起变法比秦国还要早25年,可见,楚国有寻求强国的进取心,但变法仅维持十年就被扑灭了,楚悼王死后,变法中断,吴起也被射杀。
即便如此,楚国还有一次机会,那就是楚怀王时代屈原发起的第二次变法,但同样屈原的变法也一样遭遇了失败,而先后两次失败的原因都出在楚国贵族身上,也就是说,都败在了人事上。
说到贵族,屈原也是贵族出身,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,这里的“三户”是指楚国的三个大氏族:昭氏、屈氏和景氏,屈原曾做过的“三闾大夫”,其职责就是管理楚国这三个最大的家族。
他的前半生,年少得志,慷慨激昂,自命不凡,因受到楚怀王的赏识而做了“左徒”,“入则与王图议国事,以出号令;出则接遇宾客,应对诸侯,王甚任之”。
由此可见,屈原在政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。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,也造就了一个有理想的青年,他一直致力于“美政”。
中国古代基本都以政治为核心,人们根据社会形势发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政治方案。
自古以来有善政、惠政、宽政之说,而孔子主张德政,孟子和屈原在此基础上,又分别提出了仁政和美政。
所谓的美政,即美好无瑕的政治,主要包括美的我,美的臣,美的君,美的俗。
屈原很注重自我修为,即修己;同时他还培育学生,劝告君主“抚壮而弃秽”;修己、修人的目的都是为了成为有美德的人,从而最终达到“美俗”的目的。
这里的“美俗”指的是美好的社会风气,在屈原的心中,更偏向于上流社会的风气,也可以说是贵族阶级内部的风气。
所以,在屈原的美政理想中,他除了修己,在别人不美时,他还负责教别人应该怎样做到美己、美身,包括匡扶国君和扶正社会风气,他希望通过美政,使政治变得美好,楚国得以强大。
但理想终归是理想,屈原有辅政强国的志向,但没有遇到开明的君王,更没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。
楚怀王在位三十年,也有不少功绩,比如击败魏国,夺取八城;担任五国联盟的盟主,合纵伐秦;灭亡越国,拓境江东。
但此人善变、爱听信谗言,又没有主见,患得患失,特别在经历了丹阳之战的大败后,一度陷入恐慌。
肥沃的巴蜀之地,商於之地尽失,面对秦国咄咄逼人的态势,屈原为楚王提出了重振楚国雄威的方案,那就是实施变法。
然而屈原的变法方案还未实施就已引来楚国上下的议论,认为他凭借楚王的信任,企图通过变法而抬高自己的政治地位,为此他们互相勾结,患通一气,联合抵制屈原变法,也就是说,变法还没实施,他就遭受了巨大的压力。
公元前318年,楚怀王下达诏令,全盘推出了屈原的变法条例,主要内容有:
树立国君的权威,推行法制;广开言论,招纳贤才,破格重用,推翻长期以来“世亲”继承的制度,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,彻底废除私下谋权的不良风气;提出富国强兵的理念,严格训练军队,提高军队战斗力;主张联齐抗秦,实行远交近攻的外交、军事战略
从上述的变法主张,不难看出,屈原的理念与时俱进,但又严重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,必然会迎来守旧势力的强烈反扑。
首先,变法是为了强国,而强国则是为了对抗秦国,由此以屈原为首的抗秦派与恐惧秦国的亲秦派少不了一场较量‘;比如以邵滑为首的亲秦派就向屈原发起了攻击。
其次,由于旧贵族的地位受到动摇,他们必然要跑到怀王前面上谗言,比如上官大夫就是这么做的,而且成功离间了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,屈原由左徒被贬为三闾大夫。
最后,由于屈原触犯了众人利益,导致他们结为帮派,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屈原。他们在楚王周围筑起了一道“围墙”,阻挡进谏,蔽善扬恶,对忠臣加以诬蔑,以此混淆视听。
长此以往,楚国向何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,也由此可见,屈原的政治生存环境是相当恶劣的。
公元前304年,楚怀王应邀与秦王在黄棘会盟,屈原进谏,认为亲秦会离间与齐国的关系,而绝齐亲秦必然导致灾难。
秦王将汉中一半的土地送还楚国,楚怀王回去就大摆庆功宴,并在宴会上讽刺屈原。而屈原则说,秦国能归还汉中,也必能再夺回去。阿谀奉承的话他也会说,但那些话对国家无用。
楚怀王震怒,一气之下将屈原逐出了郢都,这也是屈原所遭遇的第一次流放。
公元前299年,秦昭襄王又邀请楚怀王在武关会盟,此时屈原已回归,见此状,再度上言,说秦国是虎狼之国,此去必然是深入虎穴。
但楚怀王仍旧听信了谗言,在公子子兰等人的劝导下,前去赴会了,结果被扣为人质,一年后便死去。
楚怀王被扣为人质后,楚顷襄王上台。楚国百姓对楚怀王客死秦国一事愤愤不平,其中尤以屈原的反应最为激烈。
他在朝堂之上又开始了他的劝谏之路,但不仅没有得到肯定,反而再次遭遇了放逐,上一次被流放至汉北地区,这次被放逐到湘南之地。
自打被放逐后,由于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,便经常到汨罗江边徘徊。一次遇到一位渔夫,渔夫问他,您贵为楚国大夫,怎么会落魄到如此田地呢?
屈原无奈地回答: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是以见放!”
渔夫又说:“举世混浊,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哺其精而啜其醨?何故怀瑾所致瑜,而自令放为?”
屈原之所以被放逐,就是因为他不肯放弃理想和正直的气节,与那些小人同流合污,为此,他宁愿投江喂鱼,也不想自己的清白之身沾染了世俗的浑浊。
公元前279年,秦国大将白起攻楚,并于第二年攻克楚都。
公元前278年,屈原自投汨罗江。他不愿随波逐流,在五月初五这一天,选择了抱石沉江。
楚国亡,楚国贵族们为保命四处逃窜,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屈原选择了与国共存亡,因此,屈原的死引发了楚国老百姓的无限追思,他们为屈原的殉国而悲痛,纷纷发起了纪念他的活动。
为了不让鱼虾咬食屈原的尸身,老百姓用竹筒将米撒到江里,后来又改为包粽子投江,划小船改为了赛龙舟,以此祭奠屈原,这也是“端午节”的由来。
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,秦灭楚一统天下,这不是屈原所能左右的。但作为人臣,尽忠尽义,视死保持自身的气节不容玷污,这无疑为后世家国情怀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春秋战国时代,众多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,他们周游列国,以各种学说去游说各大诸侯王,企图通过这种方式,使自己一跃成为人上人,也可以说他们是一群追逐名利的利己主义者。
但屈原却偏偏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圣徒之路,他的特立独行与世俗环境无法兼容,由此也造成了他的个人悲剧。
事实上,不论在哪个时代,独清独醒者都永远是痛苦的、忧伤的,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吴江股指期货配资,但也正是由于这类超脱于世俗之人的存在,为社会道德的建立树立起了一道标杆,使正气永留人间。
楚怀王秦国屈原楚国美政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